全球第二大股市连续第三次未能入选华尔街最看重的一项基准股指,这使投资经理们更准确跟踪新兴市场股市的预期落空。
北京时间周三早间,MSCI明晟公司(下称:MSCI)宣布2016年全球市场分类评审结果,决定继续延迟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该机构称,在过去几个月中,中国政府为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对A股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显著改善。但是,国际投资者在肯定相关措施的同时,认为部分措施的执行效果仍需时间观察,并且仍有一些障碍需要中国政府采取措施解决。
因此MSCI决定暂不将A股纳入MSCI,但是将继续把A股保留在2017年纳入新兴市场的审核名单上。如果A股准入状况在明年6月之前出现显著的积极进展,MSCI不排除将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的可能。
MSCI是一家提供全球指数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标的的国际公司,旗下最著名的两个指数即是MSCI全球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
A股现已坐上全球股市市值排名的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美国股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法忽视的超级市场,现在却依然徘徊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门外。
上交所和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周二收盘,沪深两地A股总市值为人民币43.8万亿元,即约合6.64万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日本股市。日本交易所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周二,该集团旗下上市股票总市值为490万亿日元,即约合4.63万亿美元。
MSCI自2013年开始考虑是否将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但此前两次都权衡最终都没有选择纳入。最近一次是在去年6月初,当时中国股市正值七年高点。
今年3月底,MSCI再次提出将考虑是否纳入A股。4月份,MSCI指数公司就A股纳入MSCI指数展开第二轮征询意见,机构投资者提出了A股公司停复牌的任意性的问题。随后沪深交易所发布停复牌新规,对上市公司停复牌的“随意性”进行了规范。A股再度“冲刺”MSCI指数意图明显。
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谷永涛表示,证监会、外管局等监管机构为A股纳入MSCI指数进行了多次清障。具体而言,在投资额度按照管理资产规模分配;配额分配流程更加规范、清晰、可预测;改善所有类型投资工具流动性等方面已符合MSCI要求。另外,在取消QFII及RQFII锁定期和赎回机制、明确界定不同账户资产最终受益权和解决独立账户投资权属问题方面也有较大突破。
但谷永涛同样认为,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仍受到一定程度的管制,国际投资者对A股纳入MSCI后资金进出能否保持通畅和投资资产最终受益权归属问题等方面仍抱有较大疑虑。另外,“沪港通”每日交易限制造成的交易不确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消除。这些都是此次A股“遭拒”的原因。根据MSCI在新闻稿中的说法:
大多数投资者强调,QFII额度分配和资本流动限制的相关制度进展以及交易所停牌新规的执行效果仍需要一段时间去观察。而且,QFII每月资本赎回不超过上一年度净资产值20%的额度限制尚存。包括共同基金在内的,有法定义务满足客户赎回的这一类型投资者仍视此项限制为投资A股的重要阻碍,认为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圆满的解决方案。最后,中国交易所对涉及A股的金融产品进行预先审批的限制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A股纳入MSCI虽遭“婉拒”,但监管层依然保持乐观。之前,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祁斌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A股纳入MSCI已是历史的必然,“中国A股市场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且增长速度最快,相关部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吸引国外机构投资者,改进市场的监管和提高市场效率。MSCI纳入中国A股是历史必然、是早晚要发生的事情。 ”
祁斌同时指出,A股能否被纳入MSCI,“由MSCI决定,并不由我们决定,要顺其自然。”
“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模板,山寨下就可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此也表示认同。他指出,国内资本市场技术条件已符合MSCI要求,但市场基础性建设和市场功能的定位与理解更加根本。A股能否纳入MSCI“背后是对市场功能的考量”。现阶段急于求成的话,国内资本市场的内生问题在遭遇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后反而有借机放大的风险。